【第一周】我校第23届“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周火热时行中(生物、语文、地理、化学、物理、历史、技术、音乐等)

  11月24日至12月11日,我校第二十三届“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周隆重举行。

  10月28日晚上,黄国龙副校长举行了主题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的创新周启动主旨讲座。创新周主题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综合改革。他在分析教学论角度审视、课程方案要求、现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他根据自己的已有研究实践,结合课例向老师们展示了基于学科新授课融合教学模式、网络环境导学探究模式、基于学科习题课融合教学模式、预设生成探究教学模式、远程交互式教学模式、短程整体交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基于学科个性化辅导课融合教学模式等的操作流程与要点。会上,他部署了将于11月底正式实施的课堂教学创新周活动,他要求各教研组、各备课组以多种方式综合展示务实创新教研活动,做到学科内专题研讨和综合展示相结合,对于接下来几周教研组围绕主题开展各项准备工作的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也做出了明确安排。





  【相关链接】11月24~25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舟山教育学院承办,我校、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协办的“甬舟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下的生物学新课程教学研训”在我校第一报告厅隆重举行,同时也是我校第二十三届“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周生物教研活动。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下的课时教学(点击链接阅读详情)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新教材大单元视域下“单篇选文”教学处理模式探究
——记我校第二十三届课堂教学创新周语文组研训活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及课例评析

  又是一年银杏叶黄时,天高云淡,秋意渐浓。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学习呼唤大单元教学,“2017年版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与传统侧重单篇教学相比,追求语文大单元设计是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应有之意。

  12月2日,语文创新周教研活动从散文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中展示拉开了序幕,可谓同中有异,各有特色。林娜老师带来了她的群文阅读课《物皆着我之色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由《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句导入课堂教学,三个不同板块——“同中有异”“缘景觅情”“文以气生”——构建成一堂流畅而丰富的语文课堂。林老师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物象描写的差异着手,带领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色调和风格,由此寻觅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活动以图表形式列举两位作家的年谱进行比较,学生们在林老师耐心地引导下,体味不同文本背后所伫立的作者的文人气质——沉郁敏感的郁达夫和平和中正的朱自清。

  陈涛老师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短视频推广方案研讨会》一课更是别具一格。课前分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短视频推广方案研讨会的活动手册,陈老师以短视频的拍摄推广为课堂教学主线,分别从为视频优化剧本、为视频写推广语、为系列视频命名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进行跨媒介文本阅读的交流与探讨。陈老师富有感染力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与学生在互动中细细品读了文本,在剧本与独白的品味比较中,分析入围的镜头或剧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优化,使其与原作更匹配。在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的教学步骤中,学生们不仅鉴赏了郁达夫和朱自清笔下各自的景色,还感悟到优美文字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

  在两堂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宁波市名师高培圣老师对这两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点评。针对第七单元感悟自然的单元教学,高老师提出应以聚焦单元话题为主题、以关注学习任务为抓手、以探索群文联读为课型、以创设真实情境为活动、以指向核心素养为目标,接着从“如此经典的两篇散文,就这样结束了吗”“选取的教学点适切吗”“学习活动前置了吗”“语文学习贴着文本吗”这四个问题出发,对课堂进行了柳叶刀式剖析评价,表达了自己对新教材“群文阅读”的深入思考与积极探讨。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大单元视域下的群文阅读主题教学论坛


  下午的活动由教学论坛和教学讲座组成。镇海区学科带头人叶隆晓老师在教学漫谈《核心素养视野下群文阅读“解构”和“建构”》中对“群文阅读”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的疑问,认为需要从群文阅读的基础层次走向高级层次。叶老师认为,在群文联读中,通过聚焦散碎的信息和意义有效整合,形成有序、立体的“语义场”,最终使学生拥有思辨能力,走向文化的融通。最后叶老师也对当下活跃的群文阅读实施过程提出了自己的冷思考与有效建议。

  镇海区名师周爱红老师在《跨媒介引导,深语文学习——群文阅读去浅显化初探》中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周老师认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虽有变化——从“一篇”到“一群”,但它的教学价值绝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更应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采用新理念和合适策略,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发现的过程。随后,周老师以《赤壁赋》《后赤壁赋》《登泰山赋》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介绍了自己在“群文阅读”教学上的探索,周老师也认为:“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拓宽‘群文阅读’的深度。”也需要引导学生向横向拓宽、向纵向深入,才能切实实现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深层性,最终使学生能力得到突破发展。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知识”与“人文”不同立意下竞风流的教学路径

  特级教师陈尚余老师进行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单元教学的困境与突破》的教学讲座。陈老师首先介绍了新教材单元编写的特色,并反思了新教材中的“任务群”和“微专题”在具体施行时的利弊。那么,如何突破单元教学的困境?陈老师妙趣横生又犀利地提出应调整准星,实施有意识的人文素养贯穿授课过程的知识教学策略。提倡以“知识立意”的单元教学,凸显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便于从“这一个”的单独概念上升到“这一类”的“类概念”,也便于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弱化体现执教者的个人色彩,更利于加强团队深度合作。

  特级教师魏建宽老师的讲座《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均是“人生底色”的索解者——例谈群文阅读教学中“点”与“线”的选择》,则从另一个维度让在座老师领略了语文审美诗意的人文性。从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的潇洒浪漫的活法切入,在历时性的维度上体味郁达夫的名士气与审美观,魏老师高屋建瓴地从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时的日记以及相关的史料入手,旁征博引,知人论世,深刻解读了写作《故都的秋》时郁达夫的内在文化心理动机。通过对郁达夫生平事迹的解读作为一个文本解读的示例,从文本的“点”——“写景抒情散文”切入,探索文本的“线”——“人生底色的探寻者”,点线结合,延伸至文学与文化,魏老师多次提及这样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次审美的历程。

  活动的最后,镇海区语文教研员秦新宁老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秦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这次活动的探索意义,他认为两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正体现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随后,秦老师也谈到了自己对于“群文阅读”和“单篇教学”的理解,在他看来,单篇教学的概念,是大单元之下的单篇。进行语文大单元设计,教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便是单篇选文与群文的矛盾的处理。大单元教学固然追求超越单篇教学的种种局限,注重群文的整体阅读,但是文本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失去了单篇选文的支撑,语文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秦老师认为,语文课程可以尝试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路径,探索出具有个人特色又有学科价值的教学“范式”。

  (撰稿:王振、李汝、蒋娴;摄影:郑兴、蒋娴)
























坚守与革新并举,线上与线下共融
——记我校第二十三届课堂教学创新周历史组研训活动

  12月1日,我校历史教研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的创新周活动在蛟三(7)班教室及2220教室举行。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包括镇海区教研员茅纪芬老师、贵师大附中、宁波华茂国际学校、科学中学、玉环中学、丽水中学等省内外诸多同仁。本次活动分为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漫谈和名师讲座五个部分。

  信息化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实施适应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新教材”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本次创新周的题中应有之义。活动伊始,我校沈兴伟老师进行了《公理与强权的博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中国国际地位》的课堂教学展示并自我解读课堂教学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沈老师以一块克林德碑的变迁为线索,通过一战期间中国的公理努力与强权挑战、巴黎和会中导致公理被强权压制的原因、一战后到二战前中国还有哪些公理与强权交锋的表现、二战中中国为“保卫和平”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复习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让学生透过克林德碑的变迁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沈老师这节课主题明确、结构清晰,且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运用了文字、数据、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史料,使本节高三复习课显得生动活泼。沈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随着课堂深入有梯度地提升练习难度,并通过学生平板作答、电脑大屏展示等新科技的运用,解决学生在高三复习课上参与度不足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力。

  随后,我校周泉胜老师以及与会同仁对沈兴伟老师的教学示范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在高度赞同沈兴伟老师运用平板实施高三主题式复习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指出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给与会教师带来极大的启发。

  活动中,我校史善庆老师以《无谓时空,沟通无限——平板在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之下借助平板来实施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启区老师则作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下的高三历史复习》的专题讲座。李老师指出一轮复习重在“实”和“透”,需要先研读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和浙江选考真题,把握考试方向,再进行专题式复习,使学生有整体意识,最后展开扫雷式复习,带领学生熟读教材。同时,李老师从年初“停课不停学”期间的实际线上教学案例出发,指出二轮复习重在“通”和“综”,需要先进行通史复习,帮助学生形成通史知识,再贯通六本书,帮助学生重新整合教材,最后围绕时政热点和周年大事,有针对性地进行临考阶段的复习。李老师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策略,如利用QQ群课堂、微信群、问卷星、钉钉、平板等平台,来解决二轮复习课时紧张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化辅导问题。

  通过本次创新周,与会教师深刻体会到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如何将平板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来,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是新时代历史教师理应担负起的责任。

  (撰稿/俞旭辉。图片/郏文静)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记我校地理组创新周活动

  12月3日,主题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的创新周活动在我校如期举行。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陈红生,浙江省地理特级教师、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汤国荣,镇海区地理教研员魏志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研究生于翔宇受邀参加活动。来自山东省莱西一中、福建省邵武一中、绍兴市阳明中学、绍兴市第一中学、绍兴市春晖中学、绍兴市稽山中学、丽水市丽水中学、台州市仙居中学、台州市玉环中学、宁波市余姚中学、余姚八中、科学中学、华贸外国语中学、北仑明港中学以及区内各兄弟学校的多位老师也参与其中。整场活动由我校学地理教研组组长罗祥海老师主持。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展示与评析

  来自绍兴市春晖中学的正高级教师张文军老师以马卡迪卡迪盐沼为例,带领学生探究盐沼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资源概念的界定,到资源的形成再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张老师通过十分富有亲和力的讲解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思路。

  我校赵学良老师从生活情境出发,以镇海区的地震为导入,以灾害链为逻辑链,层层设疑,步步引导。将地震、滑坡以及泥石流完美串联。最终又回到镇海中学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地震监测故事。教学风趣幽默,课堂严肃活泼。为我们打开了,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实施地质灾害课堂教学的大门。

  在课堂展示之后,绍兴市阳明中学的金雅丽老师、绍兴市稽山中学的石海良老师以及镇海中学的魏伟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金老师将张老师的课概括为“以生为本,因生而教”,她认为张老师的课是一节有趣、有用、有意义的课。既带领学生理性思考,感性体悟,又通过概念理解,区域比较提升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讨论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她说道:“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正称得上是对生活有用,对发展有用的地理。”

  魏老师则从教姿教态、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等六大方面,全面的剖析了赵学良老师的课堂教学。他为赵老师的课堂赋予了“亲和”、“通俗易懂”、“风趣幽默”、“逻辑性强”等关键词。从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来看,赵老师贯彻了四大核心素养,落实到位,把握精准。

  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我想赵老师非常受学生欢迎,在门口都有很多学生想要进来听赵老师的课的原因,大概就是他对学生的关注非常密切吧。”魏老师感叹道。

  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创新培养策略研讨会

  我校李佳颖老师进行了主题为“自然笔记—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案例解析”的教学漫谈分享。她提出了的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当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依靠支撑系统、驱动系统和实施系统,由宏观到微观,从策略到具体实施”的原则进行。并且通过自然笔记这一案例,为我们展示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随后,我校地理教研组组长罗祥海老师就“区位选择原理及其分析”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罗老师说到:“‘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他从“区位的选择与放弃”、“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区位合理选择的思维分析”、“区位分析思维训练的关注点以及策略”四大要点为我们展开了区位分析的具体思路。最后罗老师将自身多年与区位选择相关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一句话:“抓住因果关系建立思维链,高度关注‘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果多因’的逻辑分析;重点分析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以核心概念为节点、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思维方式,全面构建地理认知结构。”与会老师均表示受益匪浅。

  学术研究思考之自然地理研究前沿问题沙龙

  竺可桢先生说:“研究气候的历史,揭示过去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规律,以‘古为今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日益突出,成为学术界与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基础学科)、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传统的研究领域,也与高中地理教学密切相关,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来自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博士于翔宇从自然地理学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了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于博士从气候变化的研究意义出发,为我们重建了中国历史气候。分析了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干湿变化基本特征。更将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相联系,他说:“气候趋势变化主要通过粮食安全和财政收支影响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极端气候事件则多在由暖转冷背景下的社会高脆弱时段触发重大社会危机。”近年来,中国湿润指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不同地区对这一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所发生的的变化也许值得我们细致研究。这场沙龙结束时,大家都意犹未尽,纷纷与于博士展开交流。

  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传统课堂重构路径探索

  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专家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核心素养需要借助真实问题情境来培育。”我们邀请到了浙江省地理特级教师、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汤国荣老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情境创设》的专题讲座。汤老师从《植被与环境》、《地质灾害》、《大气热力环流》三个案例,展示了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环境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学习活动的教学导向。汤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他认为的“情境·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流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探究问题→构建探究思维→提出问题假设→探寻支撑信息→归纳探究结论→交流评价提升”最后,汤老师从当代地理学的研究方向——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宏观角度为我们剖析了地理命题选材的基本逻辑。这一场讲座,无论是新教材的处理,还是新高考的应对。汤老师都为我们开辟了路径,与会教师受益良多。

  (审稿:罗祥海;撰稿:姜鉴峰;摄影:姜鉴峰)






















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化学教学新模式
——记我校第二十三届课堂教学创新周化学组教研活动

  12月4日下午,第二十三届以“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为主题的创新周化学教研活动在我校412和413教室顺利展开,我校全体化学老师,来自丽水中学、莱西中学、科学中学以及龙赛中学等兄弟学校高中化学老师4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首先,我校化学组吴京谷老师和杨金凤老师带来了两堂精彩的公开课。吴京谷老师的《糖类》从舌尖上的中国引入,认识甘蔗中的糖,引入常见糖类,进而紧紧抓住甘蔗中蔗糖,研究蔗糖水解产物。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验证,最后得出蔗糖可以水解产生葡萄糖。再从葡萄糖出发,结合化学史话研究葡萄糖组成、结构和性质。结合分析有机物的结构方法,从实验式到分子式再到结构简式建立学习有机物的模型。有效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证据推理能力。杨老师的《化学键》,从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118种元素出发,探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逐步得出化学键概念。再通过典型案例氯化钠引出离子键。分别从电性、能量和平衡角度深入探析离子键内涵,最后采用符号表征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杨老师从生活入手,逐步深入挖掘物质组成内涵,帮助学生构建化学键和离子键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养成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能力。

  接下来是我校潘俊燕老师的《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策略》主题报告,从落实素养,研究高考,研做高考真题出发,总结出原理复习要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同时要注重知识建模深度整合,可采用主题式、专题式和小题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夯实学生基础。同时提醒教师要主动开拓视野关注前言科学发展、大学知识关联知识。为与会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之后由宁波市名师华利平老师带来专题报告:基于证据推理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如何通过“证据推理”内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详细介绍了该课题的意义、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为与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传授了实实在在的经验,受到在场教师的一致认可。

  最后区教研员何仁荣老师和顾松挺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何老师和顾老师都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所展示出的亮点,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可供改进的意见。并对教师教学中的共同困惑进行探讨,为与会教师投入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本次活动包含名优教师精品课展示、听课观摩、专题报告、专家点评等环节。活动紧紧围绕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的融合实施,以及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在每位老师精心的准备下,为与会的老师带来了满满的收获。通过本次活动,为新课程化学教师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教育素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策略。(撰稿:孙晓清)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记创新周物理组教研活动

  12月4日,我校物理教研组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为主题的创新周活动在实验楼第二报告厅顺利开展,参加本次创新周活动的老师有本校物理组全体教师以及部分区内外相关教师共计70多人。其中物理特级教师、副校长黄国龙老师为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将活动确定为名师讲座、教学漫谈、说课、课堂教学、教学点评五个部分。

  12月4日上午先举行了名师讲座活动。首先由省教研员、省特级教师梁旭老师做了题为《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物理选考问题研究》的讲座。梁老师从老高考存在的缺陷出发,点明曾经的考试大纲与课标相比,缺乏对于模型建构、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能力的考评,并引用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相关内容表明了未来的高考将更加关注“物理情景”。接下来梁老师引用了部分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涉及模型建构、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的问题,针对类似问题得分低的情况重点说明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从实际情景出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之后,我校物理特级教师黄国龙老师做了题为《物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讲座。讲座中,黄老师聚焦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综合改革,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个方面明确了教育改革目标。并根据新时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对学科教学的积极促进,提出了物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教学技术的变革,线上教学可以对线下实时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出有力的补充,通过课前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授课时实时显示物理现象,展示学生思维过程;课后融合微课资源,完善物理情景,开拓情景化作业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黄老师通过结合具体实例和学海教育科技公司的平板电脑实时演示,介绍基于物理新授课、习题课、作业讲评、自主学习的线上线下探究教学、预设生成探究、交互探究、自主探究四种教学模式。在“三新”的教改背景下,这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立足于网络技术与信息化,为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让在场的老师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上午的最后议程是我校市名师、物理教研组组长应俊老师分享了亲自主持的省教研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构建物理“本真课堂”教学策略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做了关于《指向核心素养的物理“本真课堂”教学策略探索》的教学漫谈。应老师首先指出了“本真”的含义,之后从教学要求、学生需求、教育理论的角度将“本真”引入物理课堂,强调课堂要追本(本源、本质、本性)和求真(真实、真情、真正)。应老师引用了大量教育家的教学观点,构建起了本真课堂的课堂框架,在课堂形态、课堂氛围、课堂评价三个方面给出了教学建议。接下来,应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探索就“如何在本真课堂中体现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各自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给出了案例说明。整体叙述鞭辟入里,在场的老师受益匪浅,也为镇中物理组今后的物理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下午,首先进行的是教学设计说课展示,龙赛中学的戎雯莹老师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有实验探究,又要将实验结论应用化的指导思想下,实施《光的偏振》课程教学,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价值以及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社会的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

  之后开展的是课堂教学展示,分别是镇海中学的沈巧蓉老师和贺海军老师。沈巧蓉老师围绕科学探究过程,有机得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以精彩的魔术展开了线上线下融合探究《光的偏振》课堂教学,并在课前利用平板发送,学生可以超前并细致地观察实验,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以机械波中如何利用狭缝判断其性质,以狭缝类比偏振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利用平板投影和屏幕展示积极与学生探究各类光的偏振性质。利用生活中对偏振现象的应用,学生利用平板参与教学互动,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利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并将3D电影中的应用发到了学生端的平板上,供学生在课后自学,使得学习延伸到课后。

  贺海军老师运用线上线下预设生成探究教学模式实施《光的折射问题》教学。通过线上预设问题、反馈学生解答、再次整理备课、课堂教学通过平板实施线上线下协作探究解答,课后线上布置个性化、针对性巩固练习。预设的问题来源于作业错题,单平面、双平行平面、对三棱镜、球形折射问题进行重点讲述,渗透解题思路方法和作图规范,根据学生把握情况进行巩固拓展。

  紧接着,各位专家对今天说课和授课的三位老师从学科教育素养的维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首先,市名师周金中老师肯定了贺老师课程中基于平板的应用和与课堂融合的探索,两位老师将传统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指出贺老师将传统学习中遇到的四类问题从情景走向问题,与自然相互交汇;着重展示物理核心素养中的质疑,利用平板将学生的集体答案进行展现,集思广益,展现平板的广泛用途,这是一个突破地探索。无论是习题课还是新课,都有严谨的结构,在追求真实的课堂上两位老师可以说是一往无前,内容充实,学生学完扎实,十分朴实。同时,贺老师这节课中各处都有相应的拓展,似而不同,都有改进之处。两位老师走在学生跟前全程引领学生,平板的及时提交功能加快了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照顾了各种特殊的学生情况,引起学生共鸣。平板的普及使得智慧教育无法躲避,它是超越时空的资源共享,便捷高效,平板的预设功能、多人操作伴随着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次,黄国龙特级教师肯定了沈老师在课堂上对核心素养的探究,从全方面主线讨论科学方法,以点到线,再到面。沈老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线上的方法,实验更加清晰,更加省时。采用逻辑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并且在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时协作交流。实验验证采取类比的方法,利用平板线上收集学生设计,节省所用的时间。

  之后的实验过程中平板的线上功能被大大体现,从学生层面上感受体验实验,最后通过两次拓展,展示了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地较好。线上更好的是学生的反馈过程,其中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最后在平板上发布3D电影,方便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研究。

  最后,市教研员,物理特级教师杨继林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程中体现的硬件和软件能力表示赞赏,既有现代化设备上的革新,还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将教学与设备的使用结合起来。两位老师的课堂将时间放回给学生,线上线下进行融合教学,平板成为了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流的重要途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融合模式的研究使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真正目的也随之达到,培养了学生面对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看到更多的学生思维的生成,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在两位老师精心涉及的环节中发生,深度学习也就产生了,还结合了科学精神的教育。设计的问题也很有梯度,各个环节都穿插着物理观念,基于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展示很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的火花碰撞出智慧
——浙派名师高中组音乐教学展示暨我校音乐创新周观摩活动

  11月19日,浙派名师高中组音乐教学展示暨我校音乐创新周观摩活动在我校音乐教室如期展开,包括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区内教师和我校音乐组教师等近40位同仁参与了本次活动。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如何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学科教育素养的强有力支撑,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问题,本次音乐组创新周活动为期半天,内容大体包括说课、课堂教学、专家点评三个环节。

  展示课一:镇海中学王印峥老师执教《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王老师扎实的演唱和钢琴演奏能力给在场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的设计有深度有层次。专家周琦老师做出了点评和期望:课堂结构能否进一步调整?能否再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能否加强活动体验参与充分感受音乐?大家都表示赞同,受益匪浅。

  展示课二:湖州中学刘鸿老师执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刘老师以气势恢宏的音乐开篇,11分钟的情感唤起迅速将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两条主线,历史主线和生活主线,时代造就英雄的思想等让大家感慨万千。刘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体验方式,并始终以作品的民族性、人民性、艺术性贯穿课堂。专家周琦老师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构课有深度,鼓励老师们要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的发展,从低阶到高阶的提升。专家的点评也引发老师们围绕“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问题设计的精准”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展示课三:东阳巍山高级中学甘淑红老师执教《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

  甘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多次展示古琴演奏技法和音色特点,抓住音乐要素,层层递进地剖析音乐,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尝试中,慢慢熟悉音乐、理解音乐、走入音乐,整节课时时流露出中国音乐的情态和神韵,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专家周琦老师强调要让学生深层次学习、真实学习,由浅入深增加有效教学等理念,也不断刷新着老师们原有认知。

  本次创新周活动在各位老师的的倾情展示中,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收获,更是数不清的感悟。当学生的眼神从迷惑逐渐转为陶醉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音乐教育真正的魅力所在!历经培训洗礼的我们是全新的我们,力筑高效课堂,探索从未止步!



 

疫情背景下线上辅助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校第二十三届课堂教学创新周活动

124日,镇海区高中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暨镇海中学2020年课堂教学创新周技术组教研活动正式开展,镇海区信息技术教研员邬卫东老师、通用技术教研员孙正老师、龙赛中学、骆驼中学、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教师代表参与活动。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我们仍不可放松警惕,本次教研活动是对教学中线上辅助教学模式的一次探索。

本次活动分为专家讲座、教学漫谈、课堂教学、评课交流几个部分。

樊耀州老师开设了《高三信息技术选考复习教学研讨》的讲座。讲座阐明了选考考查的特点、高三信息技术的复习脉络与学科能力探讨。樊老师重点突出了教学上要回归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学科本质问题,在座的老师都表示受益匪浅!

宋祥成老师主讲了教学漫谈《三视图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深入分析,将现阶段三视图教学中的几处疑难问题厘清,重点指向了学生图样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且为我校高一阶段的三视图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参与讲座的老师均感受到了宋老师对教材的钻研与对学生的付出,纷纷点赞!

这一天中还有刘华老师、郑兴老师、楼吉辉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环节。

刘华老师的课题为《基于线上线下教学的信息素养培养——数据库综合应用》,通过对城市道路停车收费系统的分析引入,围绕着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展开,利用平板进行及时数据采集反馈,精准的抓住了学生的难点、易错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分析。其中层层推进的任务设计和问题设计,以及课堂的活泼紧张的氛围,都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兴老师的课题为《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他用疫情背景下感人至深的坚持故事引入,学生能体会到坚守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勤洗手、勤通风不能忘。而七步洗手法就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流程。郑老师通过对喷壶的拆解演示,引出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感受流程中的可颠倒时序与不可颠倒时序。在本堂课上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合线上教学模式,采用直播形式对学生活动进行直播,更加清楚地向老师们展示了学生活动情况。

楼吉辉老师的课题为《元器件的功能和应用——三极管》,楼老师以发光二极管的导通条件引入,帮助学生建立了三极管的“小人模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三极管放大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构建了元器件的基础框架,有助于之后的复杂电路分析。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同屏演示的方式,清楚地展示了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以此推理得到三极管的三种工作状态。同学们通过实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课堂结束后,郑兴老师和楼吉辉老师分享了课堂设计理念和教学思路,总结和反思了教学效果。来自贵州师大附中和镇海区各校的教师代表对刘华老师、郑兴老师和楼吉辉老师的课堂均进行了精彩点评,充分肯定了教学设计的的“大局观”,通过线上辅助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的最后,镇海区信息技术教研员邬卫东和通用技术教研员孙正老师对此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孙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动,他认为这是疫情背景下结合线上教学模式的很好的探索。同时孙老师肯定了年轻教师的课堂展示,提出了一些对年轻教师的要求,年轻教师们也将不忘初心,扎实教学能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