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首页 / 党建之窗 / 学习园地

镇中理论学习材料(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因此,回答文化自信如何可能、如何实现以及如何展开等问题,不只是深化认识文化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需要,更是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1、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知,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重要论断高度强调了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身份标志,文化自信首先要求对民族文化有高度的理性自觉。通过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身份认同,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趋势。”这意味着,人不应该只满足于以自发的方式处于一种文化当中,而应该自觉地对它进行反思,对其积极方面进行维护与弘扬,对其消极方面则要清楚甄别并加以抛弃。今天我们谈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对民族文化传统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做到“自知之明”和“心中有数”。

历史地看,我们对于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知,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长期以来,中国人在“夷夏之辨”的认知框架内定位自己的文化,与周边文明的文化落差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自负”。但这种状况在近代很快被西方坚船利炮的暴力摧毁了,西方由资本和技术优势支撑的“文化傲慢”和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导致“文化自卑”随之而来。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的“二分法”文化坐标中,中国传统文化被不断“矮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包袱”,是需要革命的对象,文化自信步入危机。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体认上,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清醒的认知者,而且是卓越的践行者。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这个文化自信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以更加自觉的意识来谈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了对中华文明新发展的探索,也包含了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启示,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不但可以增强个体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坚定个体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2、在交流互鉴中开展文明对话,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树立文化自信有两种渠道,一是对自身传统的反思,二是积极开展文明对话。在异质文化面前,我们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优势,发展自己文化的传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积极参与文明对话,维护世界文明多元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交通便捷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碰撞的情况无所不在。费孝通先生曾提出,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即各种不同文化的人,也就是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能在这个经济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人类在21世纪怎样才能和平地一起住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2001年,联合国把2010年定为世界文明对话年。2002年,联合国又宣布,每年的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可见,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文明对话已经成为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要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其中就包含基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而提出的文化重建方案,是中国文化智慧对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来就应该是多样文化背景下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要做到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着眼全球,倡导一种文化自信的理念,主张各种文化皆有其内在价值,呼吁世界各民族都要对本民族文化拥有自信,积极对话、取长补短,共同为世界文明创造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也是世界各国的事。在世界各类文化共同繁荣的过程中,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3、在传承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是深化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言之,文化自信必须走向文化创新,继而以文化复兴为最终归宿。

创新首先以文化传统的继承为基础。从秦汉到魏晋,从隋唐到宋元,从明清至今,中华文化始终处在动态变化的创新过程中。继承传统是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另起炉灶是没有出路的。要建立新文化必须以改造旧文化为先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离开了传统,一切都是空谈。

文化创新的原则还在于赋予文化以大众能接受的存在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文化如果只是小众的奢侈或是书斋的珍藏,无论如何是实现不了自信的。文化只有走进大众,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才能富有活力而广泛传播。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大获成功,就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文化经典走进寻常百姓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更坚定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深刻地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只有在深层的文化自觉中实现“不忘本来”,在共通的文明对话中“吸收外来”,在不竭的文化创新中“面向未来”,才能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