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第十八届“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创新周活动(更新中)

  12月16日,心音美组王潇曼老师一堂精彩的《倾听与陪伴》公开课,拉开了我校第十八届“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创新周活动的帷幕。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等都将围绕本次主题,以课堂教学、名师评课、专题研讨、名师论坛和名师讲座等多种形式,有的还与区级等教研活动相结合,共同探讨“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










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
               ——记我校第十八届课堂教学创新周地理组活动

  12月22日,地理学科以“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为主题的创新周活动在录播教室2217顺利举行,参与活动的人员包括地理组全体成员、骆驼中学和来自龙游的老师们。本次活动分为课堂教学、教学点评、专题讲座以及名师漫谈四个部分。

  首先,黄薇老师展开了以《农业区位因素探讨》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课堂上,黄薇老师以一则新闻《余姚河姆渡茶树根的发现》导入,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黄老师趁着大家的热情,提出了第一个探究活动:茶树生长习性与分布的探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AD提供的资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将结果呈现于互动平台上。黄老师选了有代表性的两组,组长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发言。黄老师顺势引导,提出第二个探究活动:“南茶北引”可行性分析。各小组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陈述辩论,组长们的妙语连珠赢得了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课堂最后,黄老师总结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以PAD承载案例进行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随后,赵守拙老师展开了《新背景下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的精彩漫谈。赵老师从“开发背景、开发思路、原则与方法、可以做哪些事”这四个方面展开。从改革开放后的教学变革说起,到浙江省的教学改革,再到镇海中学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赵老师切实地提出了作为地理教师有哪些可以努力的,例如: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参考书;从微课到网络地理课程;手机上的地理;地理教室建设等等。最后赵老师以马云的一句话结束此次漫谈:“对于新事物人们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希望各位老师都能借助深化课改之东风,在学教方式的探索上勇敢地做一些有益尝试。听完赵老师的漫谈后,全组人员以及来自兄弟学校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赵老师的此次讲座。

  之后是教学点评环节。余勇老师、罗祥海老师、赵守拙老师等均肯定了黄老师的这次大胆尝试与创新,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组长陈维伟老师指出,“黄薇老师的这节课解决问题多了,表演成分少了;自主活动多了,一手操办少了;课堂生成多了,定性的语言少了”,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次较为成功的案例。

  最后,余勇老师围绕“微课录制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与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些想法。余老师从微课录制前,录制过程以及录制之后三个环节出发,分别阐述了微课录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来自兄弟学校的老师们也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微课制作经验,大家深深感受到微课的录制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真正要录制一个高质量的微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经过本次创新周活动,各位老师在多元化的地理学教方式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方面,这次的成功尝试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也为今后地理的教学实践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吴麟)






         历史组“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创新周活动成功举行

  12月21日,历史组“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创新周活动在微课教室顺利举行。来自龙游中学的三位同仁一同参与了活动。本次活动分成课堂教学、名师评课和学科讲座三个部分。

  在多元开放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多维度、多层面地探讨历史事件,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认识发表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本次创新周的题中应有之义。活动伊始,黄彪老师精心准备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紧扣住学教方式多元开放的研讨主题,立足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剪裁与重构,将重点放在“张謇大生纱厂”的兴衰发展史上,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的深挖解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导致民族工业兴起的因素,进而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该课的设计将重心放置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上,同时又将一部分重难点以外的书本史实作为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给学生自主应用的空间。这种历史课堂的局部“浓墨”与局部“留白”,体现了一定的详略与灵活性,较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于实现学生学习力的开发与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课后,历史组全体教师同来自龙游中学的老师们于2214教室展开了围绕创新周主题的深入研讨。首先,姚宏敏、史善庆和周泉胜三位名师对黄彪老师的教学示范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高度赞同黄彪老师对学教方式有益探索的基础上,重点肯定了年轻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巧妙的课堂设计,丰富的资源策略和有效的教学输出,同时也指出了值得商榷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讨论之后,黄彪老师表示,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新方式上课,多少有些考虑不严密的地方,但这种网络技术下开放的学教方式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各位教师的指导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随后,李启区老师作了《网络课程背景下的高三有效复习》的专题讲座。李老师首先从明确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入手,指出作为高三老师,有必要收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对照,明白哪些要求是稳定的,哪些是变化的,考查了哪些类型的试题,考查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分值的分配如何等等。只有明白了高考命题的思路,我们的高三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其次,李老师重点讨论了网络课程下高三有效复习策略,特别指出试卷分析课时使用录课的形式,既可以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也可以突破时间地点限制,学生可以随时看,随地看,反复看。从实践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最后,沈兴伟老师以《微课设计的小切口与大视野》为题,对微课的教学设计发表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沈老师认为,微课存在的目的,是作为正式课堂的一个延伸,因此在选题上,切口要小,应该侧重于隐性知识,即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有时间涉及到的,但是对学生整体史观的构建有帮助的部分,从而实现对原有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切忌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与其在10分钟的时间里泛泛而谈,不如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活动后,在场的龙游中学老师纷纷表示,此次参加镇中的创新周活动,受益匪浅,如同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我们具有更新的理念、更多的想法,体验和尝试不同学教方式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意义。(文/沈兴伟







             
网络新理念,翻转促构想
——记我校第十八届课堂教学创新周语文组活动

  12月18日,语文教研组课堂创新周活动在5310录播教室开展,语文组全体教师以及区内外兄弟学校的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翻转课堂”是语文组本次创新周活动中的重要尝试和重点内容,教师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里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课、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此次“翻转课堂”也是对我校本届创新周活动主题的实践。为了实现对“翻转”的技术支持,我校引进了睿易通系统,为教师配备了E板汇和平板电脑,并选取试点班级,让学生每人拥有一台平板电脑。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研组选择以“写作”、“小说”和“古典诗词”教学为突破点,这两个板块的教学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存在课堂效率低、教学战线较长等问题,本次创新周教学的内容设置有利于探索“翻转课堂”在提升课堂效率、拓展课堂容量以及实现“先学后教”等方面的效果。

  活动伊始,周爱红老师向大家进行了“多元开放网络背景下的‘微写作’”讲座,以“网络”与“微写作”两大关键词,重点交流了微写作的教学心得,具体而言表现为:1.QQ空间、贴吧、论坛、短信、微信等是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引导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注重“秀”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2.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素材、激发创作灵感;3.利用网络(主要是平板,本班学生基本人手一台)提供素材与交流习作等。同时,周老师通过“微写作”的尝试(设想),借用北京卷“微写作”模拟卷、观察生活“微写作”、教材文本的续写、改写、仿写、点评,以及社会热点媒体评论的借鉴与拓展,精心创设情境,拓展写作方式,增加写作实践与交流机会。随后胡伟军老师在她的“多元开放背景下的高考作文教学反思”讲座中,梳理了网络环境下高考写作教学的要点,并提出了对网络技术下学教方式的思考应对策略——灵活运动网络视频资源,真实体验、丰富生活阅历;紧接着郑雪丽老师以自己精准的视角为大家呈上了“高三文化经典的复习”讲座,从“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备考”三大问题切入,以网络辅助教学助力学生文化经典的讲解解读与融会贯通。三场教学漫谈使在场老师均受益匪浅。

  在近一个小时的教学漫谈之后,张宁老师进行了主题为《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课堂展示。张老师紧抓《红楼梦》这一文化经典名著,认为经典文化的解读更是需要网络的辅助与交流——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若能在课前进行内容的检索、品读与鉴赏,并形成文字上传网络平台,那么课上就有更多的精力与机会进行交流展示,内化并且升华所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本节展示课中,张老师通过对《红楼梦》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材解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结合网络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新理念,用数个不定项选择题引导课堂,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将网络与翻转元素融于课堂,效果较好。

  之后李汝老师进行了“《玉阶怨》三首比较——诗歌评判的标准”的翻转课堂展示。李老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三首乐府诗的文化背景以及内容梗概进行自学与鉴赏分析,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目标更明确,指向更集中,以“动词的使用”、“虚词的使用”、“意象=形象+情感”、“结构布局”作为四大切入点,利用翻转课堂新理念向学生传授一首诗的好坏,在于作者你首先要有内心的感动,然后将这种感动的情意用最恰当的言语表达出来的鉴赏技巧。接下来在王静老师主持下,由年轻教师朱黎俊老师和施云锋老师针对《林黛玉进贾府》与《<玉阶怨>三首比较——诗歌评判的标准》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评课,总结概括了翻转课堂对于教学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诸多宝贵的课堂改进意见。

  除了小说与诗歌教学外,还有黄雷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的统一”,以《金岳霖先生》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尊重客观事实,细致深入的进行文本解读。作者创作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意图,同时也包含着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歪曲作者的本意,要充分挖掘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王静老师在“翻转课堂与语文学习力的提升”的教学漫谈中所言:“微课”是辅助于“翻转课堂”的。“翻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堂讲授与家庭作业的构成要素相互颠倒的教学模式:即知识传授在教室外,知识内化在教室内。教师可以微课的形式将课堂内化,进而进行跟踪训练,通过课前自我内化、课内互动内化、课后巩固内化,如此多次内化循环,进而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一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所带来的自主学习的效力、持久研究的兴趣与能力、灵活转化运用知识的能力、融会贯通生成创新的能力以及王老师提出的基本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具体途径,让在场的各位老师受益匪浅。

  经过本次活动,张宁老师和李汝老师都表示,第一次“翻转课堂”尝试多少有些明显的不足,但这种网络技术下开放的学教方式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各位老师在讲座、研讨中对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宏观架构,为今后多元开放的学教方式的探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撰稿:干琳琳)

 

化学组“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创新周活动成功举行


  12月21日,化学组“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创新周活动在5307教室顺利举行,化学组全体教师以及区内外兄弟学校的同仁一同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包含了课堂教学、名师评课、学科讲座三个环节。

  在新高考、多元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多元化、网络化、差异化的课程成为本次创新周活动主题。活动伊始,高三的吴京谷老师精心准备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给我们针对创新班的学生创设高效、拓展性的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从生活用品“暖宝宝”入手,紧扣学教方式多元化的研讨主题,立足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评价的能力。从定性到定量引导学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此后,李晶晶老师就高一学考的学生精心准备的《元素周期律》则给我们针对学考班学生创设适应性的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李老师严格遵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构,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追根溯源探究元素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课后,化学组全体教师和来自各兄弟学校的同仁老师在书吧开展了围绕创新周主题的深入探讨。首先,杨金凤、张经童、区教研员何仁荣老师对吴京谷和李晶晶老师的的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高度赞扬吴京谷和李晶晶老师对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重点肯定了两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巧妙的课堂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随后,华利平老师展开了《化学组网络课课程建设》的精彩漫谈。华老师从网络课堂建设的背景、开发现状、开设规划和课程开设注意点四个方面展开,不仅呈现了我组近年来所做的努力和成果,也为我组将来在系统化、多样化的网络课程建设方面指明了方向。

  最后,顾松挺老师以《考试命题和习题编写的科学性》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多年的经验和由此提炼的一些做法。顾老师从考试题、日常练习题命制等角度分析如何科学命题。他强调了命题需从 “人才”、“教材”、“素材”三个角度科学、合理、高效、规范性的编写题目;命题需尽可能地避免陈题,采用新情境命题;命题需注重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这样的讲座不仅能让与会老师学习如何规范命题,也对化学组将来系统化、规范化的习题资料库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年一次的创新周活动很快又告一段落,与会老师都觉得意犹未尽,大家普遍反映在这样一次有主题、有针对性、高效的教研活动中,对多元化、网络化、开放的化学学教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龙游中学老师所说的那样,在神一样的镇中参加这样的务实高效的创新周活动,真的受益匪浅!(撰稿:沈吉)



生物组“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创新周活动顺利进行

  12月23日,生物组“基于学校特色的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创新周活动,在录播教室5303拉开了帷幕。生物组全体教师以及兄弟学校龙游中学的两位同仁一起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张文强老师精心准备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对于常规实验题答题规律的总结》。首先他总结了近6年来浙江省高考实验题考查的知识点,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接着,用一道自己改编的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和点评,整个过程包含学生答题,学生点评,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学生在答题时的弱点,进行一一突破。每解决一个问题,佐以相应的习题,马上进行巩固和查看,注意调节课堂进度。整个流程下来,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实验题答题的一般性规律,面对复杂的实验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模板予以简化。最后一题多变,以开放性的实验结果呈现进行结尾,也给下节课埋下伏笔。整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于实现学生学习力的开发与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课后在韩瑛老师的主持下各位老师进行点评。

  12月23日晚,郑怡老师在生物实验室开设了《网络课程下的好课重塑》学科讲座。从新的模式导入、新的课堂结构、多元化的课堂演示形式、新的师生互动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等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和交流,尤其是就新高考背景下,如何综合利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开生物教学,形成好课,在课堂上体现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外,与本校老师和外校同行一起头脑风暴共同突破了生物学教学中单克隆抗体技术、生长素、顶端优势、神经冲动等几个历史遗留难题。

  接着袁有平老师结合学校教学特色,做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生物教学时空拓展》的讲座。讲座从“镇中生物”公众平台的申请和后台管理切入,随后举例讲述的公众平台在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例如可以及时向学生推送最新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可以在台风等天气时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布置作业以及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停课不停学,镇中生物公众平台了运行沟通了离校后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两位老师精彩的学科讲座,得到组内教师和远道而来的龙游中学老师的高度评价。

  经过本次创新周活动,各位老师如何更好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手段开展生物教学上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多元化教学指明了方向。(撰稿:生物组)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