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科学精神的哲学反思》学术讲座。副校长姚宏敏主持讲座。


  吴国盛教授从李约瑟难题、人们对于“科学”这一概念的误解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谈起,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什么是科学。吴教授旁征博引,纵横古今,对中国文化建立在亲缘关系之上,以“仁”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建立在契约意识之上,以“理”为核心这一差别进行了具体分析,使同学们对科学与人文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在一个小时的报告中,吴教授的睿智博学、风趣幽默不时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后,吴教授接受了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并一一做出了解答。

  附:高一(2)班蔡炀同学的听后感

  文化比较 “科学”寻根
  ——听吴国盛教授《“科学精神的哲学反思”》有感

  有幸听北大吴国盛教授的讲座“科学精神的哲学反思”。讲座涉及一个很深刻的主题,经过吴教授的一番剖析,我对其中两点颇有感触:

  首先是吴教授关于中国文化的分析(吴教授特别强调他的讲座是从文化角度对科学精神进行哲学反思)。为何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一般人可能从科学或技术发展史去追本溯源,而吴教授则将其联系到了咱们中国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上,归根到底,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核心在“亲情”;根植于商业文明的希腊文化核心在“契约”,追求“自由”。与西方人的讲规矩讲标准相比,中国人讲“变通”,讲“情义”,追求“仁爱”。教授还拿当今人情社会作类比,甚至有人会脱口而出“我爸是李刚”,这也折射出我们缺乏对独立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不确定“我是谁”,多从外部来认识自我。这也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从“人情社会”的现状出发,请教如何改变社会上讲人情不讲原则的社会现象。但我们还年轻,的确还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但前提是对于内心梦想的不懈追求。教授的话字字珠玑,认为人情社会和法治社会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没有说哪一种是绝对的好,绝对的坏,对目前的现代社会来说,人情社会有许多和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改进。吴教授的话也给了我实现理想的信心与动力。

  其次,可能出于对数学的偏爱。吴教授所讲的关于古希腊科学文化,尤其是数学方面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古希腊人认为,万物皆数,数学分为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四块,和逻辑学、修辞学、文法一起被称为西方的“七艺”。而数学的目的在于从学习者自身内容出发,去开拓思维。因为数学在希腊语中的解释是“本来就懂的东西”。有一个观点很有趣,“学习数学是没有用的”,这是欧几里得提出的。换句话说,数学本来就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希腊人心目中是一门类似于我们的德育课程,它能“展开个人的智慧”(学习就是回忆),而抛开功利上的因素。听罢教授的一番讲述,我们几个数学竞赛兴趣小组的同学很有感悟。沈科杰同学也针对现存的的这种所谓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矛盾提出了疑问。吴教授借用古希腊的例子,详细讲解了纯粹数学的意义,并鼓励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同学们对本讲座和文化的关注也出乎我意料,赵珂凝还向教授提出“文化假晶”的问题,让教授也赞赏不已,“高中生居然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有站起来抢着问的,有提纸条问的……吴教授的回答不得不一拖再拖。没想到,这么多同学关心哲学话题。

  尽管讲座时间不长(两节课),但收获不少,对未来的学习生活一定会有启示和帮助。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