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王静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2009高考公益讲座上谈《保持“常态” 强化“自信”》

  5月30日下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4楼大厅,400多个座位,坐满了家长和孩子,手里是清一色的笔记本。我校2008年省高考理科状元陈琨的班主任王静和杭二中优秀班主任胡克元、杭州十四中英语高级教师孔慧敏,以及2007年省高考理科状元李清扬,分别就考生心理、考前复习、考场实战等方面,作了精彩演讲。这场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今日早报主办的《2009高考公益讲座》共持续了近三个半小时。听众中也有部分高二、初三学生。讲座的同时,e早网进行了同步视频直播,省内数千网友关注过该直播。该活动相关内容也相继被新华网、新浪网、网易、浙江在线和上海文新传媒等多家媒体转载或报道。

  王静老师结合自身几届高三班主任工作经验,特别是2008届创新班的实际案例,强调考生及家长要正视紧张,保持“常态”。深入分析考前心态,人人都会紧张,紧张各有不同;建议考生不逃避,坦然甚至欣然接受;考前调整心态,调整“非常态”行为;考生要做到“紧而有序,安而不懈”;家长要默默做好后勤,静心期待成功。在树立考试自信心方面,特别强调因人而异,强化自信。对于成绩一向较好的学生,要卸下包袱,轻装前进;对于受过挫折的学生,要分析原因,重树信心;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激发动力,适当辅导;老师与家长要做到“考前到位,考时跟进”。

  家长及学生们对我校“考前到位,考时跟进”的做法非常欣赏并特别关注。去年,高考数学比较难,学生们考完试,担忧写在他们脸上。镇海中学领导及老师及时了解真实情况,随后晚上各班班主任打电话给每一个学生进行鼓励。对于学校这一统筹安排,考试结果及学生、家长反馈表明,收效非常好。

  今天的《今日早报》刊发了王静老师发言的主要内容,并以王老师的发言主旨及原话“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常态’”作为活动报道主标题刊发在头版。






附1:5月31日《今日早报》刊发王静《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常态”》
附2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常态”
镇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镇海区优秀班主任王静

  高考是人生大事,紧张在所难免,而只有正视紧张、接受紧张,才能保持常态。

  有些学生因为紧张,晚上睡不踏实,一旦发现同学都睡得很好,心里就更紧张了;还有些学生,考试时看到其他人做题很快,心里更着急了,结果反而乱了阵脚。事实上,适度的紧张并不会影响水平的发挥,紧张恰恰表明你的头脑、身体已全面进入备战和考试状态。像去年的理科状元陈琨,每场考试前10分钟,都会在休息室里嚼会儿面包,看得出,他也很紧张,所以没有必要因为紧张而觉得自己状态不如别人,并为此感到焦虑。

  要激发各类学生的自信心
  
在考前,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强化孩子们的自信。当然,方法因人而异。

  有些学生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老师、家长,包括他们自己的期望值都很高,对这些学生,要让他们“卸下包袱,轻装前进”,像陈琨在市模拟考中考出700多分的高分,但老师、同学的祝愿也在无形之中成了他的压力。“我的状态是不是来得太早了?万一高考考不出好成绩怎么办?”对于他的担心,我告诉他:大家的评价只是祝愿,而并非要求,这么多次的考试已证明了你的实力,你要做的,就是淡化目标,正常发挥。

  有些同学平时成绩不怎么好,考前看上去也不是很紧张,但平静后面是什么?也许是有点放弃、抛弃的心态。对这类学生,就要鼓励他们,一定要不抛弃、不放弃。

  考前三天培养高考感觉
  考前最后阶段,复习时间要尽量与高考科目相适应,一般早上复习语文和理综或文综,下午复习数学和英语。此外,要遵循自己的复习节奏,尽量不受别人影响,不要总是患得患失,担心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每次高考总会有一些新颖题目,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考前三天,最好每门学科各做一套模拟试题,培养一下高考的感觉,但不必过于忙碌,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听听音乐、看看书,要学会放松,但不建议男生做一些剧烈运动。生活要服从于习惯,如常住寝室的同学,没必要到外面住宾馆。

附3:今天《今日早报》刊出王静老师与杭州家长的部分互动问答:
  
问:我孩子一心想考美院,说是今年考不上的话,明年还要继续考,就算是复读也一定要上美院。这样的心态,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目标也是孩子们奋斗的动力之一。在最后的临考阶段,家长要多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多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尽量避免谈及复读、明年再考的话题,对于孩子的目标,要多加鼓励。
  问:我孩子学习时注意力不太集中,成绩也忽上忽下,不太稳定,所以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避免这些情况?
  答:成绩不稳定很有可能是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家长应该多加鼓励,至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家长可以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多沟通,让老师平时多关注一下孩子,可能比单纯地要求孩子自己集中注意力更有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