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访之二:对等·平等·交流·自主——张志刚教授谈中外教育发展趋向

  校记者团、学生电视台、读书会、广播站:贺珏、胡艾娜、孙静洁、何健、葛振宇

  11月21日下午,在上海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主管张志刚教授主讲完《中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外学校德育比较及启示》后,我们记者团、学生电视台、广播站和读书会的同学一起在信息中心采访了张教授。
  张教授简称“张”,学生记者简称“学”。

  学:您在报告中提到给美国教育提意见,曾被美国当地的一家报纸专版报道,请您谈谈对西方教育提出了哪些意见触动了他们。
  张:我今天主要讲的是我看见的西方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中国的发展是要对中国的传统进行一种传承,中国才能发展。西方人也很看中我们中国的传统。
  西方人有一种盲目的自大,尤其是欧洲。欧洲人总觉得他们自己是最优美的,他们那种爱国的感觉很奇怪。他们很为民族的特征,包括语言感到骄傲。这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但是倒过来不小心会成为他们民族发展的一种桎梏,一种限制。他们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但有时将学生的个性和学校、集体对立起来了。他们下意识里对自己很满足,没有和外界沟通的欲望。
  我们应该尊重个性,但是个性应该是和集体相吻合的,这种个性才会对学生真正的个性发展起到作用,而不是和集体相对抗的。
  不过西方有一点很好,你只要讲的有理,他们会点头的。
  学:从这方面能否表现出西方人性格中的过度自信?
  张:西方人不象我们对外界的沟通那么感兴趣。其实美国人对外界的沟通也很感兴趣,美国人像朝圣一样去瑞士参加学术界的活动。
  学:外国哪些观念或者制度可以具体让我们借鉴,是符合我们现在国情的?
  张:国外的东西完全照搬过来恐怕都不行。我们应该知道国外是怎么回事,然后知道了以后不是照搬,知道了以后我们头脑就开始丰富起来了。我们思维起来的时候就多了一个纬度(多向思维),然后立足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出来的结果也许会对我们这块土地更有利。
  学:能否举个例子?
  张:打比方讲,国外的班长制度,如果一下子照他们一样把班长制度取消也比较难操作,但现在上海的许多学校都实行轮流制,班长大家轮流做,大家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也淡化了传统班长一人做到底的弊端。
  学:没有了班长或三好学生是否会打击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很多同学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来奋斗的。
  张:国外某些大型企业招工,反而会拒绝有领导经历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活生生的经验告诉他们:有些有当干部经验的人,进入他们的企业后会很斤斤计较,特别不肯吃亏,怕自己受伤害,特别的敏感。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长期当干部的人,听惯了表扬,不容易接受意见。
  学:请您谈谈您对外国活动课的印象。
  张:外国学生的活动课中追求一种平等,追求大家共同的成长,他们不是说我一定要比你强,把你压在下面,大家追求的叫做“you win, I win, we win”.就是说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你赢,我赢,大家赢。他们有这样的一种追求,或者说这样的一种理念。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都培养他们的自我感。
  学:外国的课外活动和中国的课外活动或社团活动有什么区别?
  张: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活动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内容包括活动的提出,方案的设计、策划等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老师只是学生邀请参与的对象,老师参加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策划。而我们这边的好多活动都是老师提出来的,根据要求来展开。
  其他方面差别也不是很大,包括孩子的活泼、天真,同学们之间的一种聪明,一种阳光,我发现东西方的孩子都差不多。所以说,像你们这样的年纪,接待西方的同学或到西方去访问,很容易马上就沟通了,马上相互间就成为好朋友了。
  学:您在教委工作那么多年,您认为这种学生倡导,老师辅助的模式何时能在上海普及?
  张:这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估计两三年里面是不行的,说不定快一点也要五六年,或者十年。教育也不能一个部门跑得太远,毕竟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包括经济文化的系统工作来支持的。
  学:在中国教育界还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您觉得我们能寻求哪些突破点?
  张:中国教育界寻求的突破点是能否让我们的同学尽可能得成长得好一点。
  其实有一个英国的学者说过:“一种风气的改变,一个社会文化根本性的改变,不是在于改造这一代人,而是在下一代人上来以后,替代掉了上一代人,然后再有真正的改变。”这虽然说得有点消极,但我认为它有一定道理。
  学:张教授接触过大量中学生,他们向你咨询或关心最多的问题是哪些?
  张:中学生关心的问题不一样,相互之间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趋向。中学生关心比较多的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人际关系中比较多的是师生关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部分同学之间的关系,差不多有40%~50%是男女生关系。
  学:对男女生问题,老师干涉越多,学生可能由于逆反心理,越容易去尝试。您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
  张:老师对男女生问题因该是引导,我们学生干部应该配合老师一起来引导。假如说越是禁止的话,已经有很多例子证明,过度的禁止,事情的反弹反而会越强烈。曾经有一部电影中提到过:“不要逼小船过早地靠岸”就是这个意思。
  学: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男女生之间的关系?
  张:这个年龄有异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有可能的话,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多沟通,或和心理老师谈一谈。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个把握,一生当中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生任务,像我们这样的求学年龄段,主要的人生任务当然是完成学业。
  学: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在文化方面能如何改良?
  张:中国现在的文化有些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的确是比较大,我们教育界也比较着急,我们和文化厅正在沟通。我们相信社会上也会配合教育界,也会日趋完善。
  我们的社会正渐渐走向法制化,我们以后什么东西都要法律化。其实大家也都听说过文化产品分等级,这个其实也是保护青少年的。因为青少年对文化产品的需要,从客观上讲,和成年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恐怖片,对成年人来说可以寻求刺激,对青少年却会产生伤害,这不合适。
  学:您在工作中有没有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他们比较关心哪些方面的问题?
  张:我在上海教委工作也有十年了,家长投诉的电话还是比较多的。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就是关于收费问题和对老师的问题。有时候我会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有时候遇到无理的家长,就只好让他们出出气了。
  学:您怎样看待家长提出的问题?
  张:其实家长能向教育部门提出问题,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表明了,家长已经适应和了解了我们的教育体制,能够向我们反映情况,这有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说明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进步。
  张教授在采访中还透露,他和自己的小孩有一个协议,在初三以前,有些事情有分歧,张教授听儿子倾诉,最后由张教授来决定。高中以后,有分歧的事情,儿子倾听张教授阐明看法,最后由儿子决定。
  张教授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在尝试他的对等、平等、注重人际交流和自主的新教育观。

(指导教师:俞加强,曾昊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