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亭

  柔石(1902-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县人。由于家境困难,十岁才上学。1918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新文学活动。

  1926年春,他来镇海县立中学为国语和音乐教师,后来又任教务主任。小说《二月》的创作同这段生活有密切的关系。1931年2月,被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

  1992年,柔石亭落成。其长子赵蒂江题亭名。

柔石小传

  柔石(1902—1931),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县人。1918年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开始新文学活动。1925年2月赴北京大学作旁听生,常听鲁迅讲课。1926年春任镇海县中教员,创作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1927年夏回故乡,任宁海中学教员,不久任宁海县教育局长。1928年4月宁海群众暴动失败后,宁海中学被迫解散,柔石积极掩护暴动者脱险。他只身出走,寓居上海,与鲁迅关系十分密切。1930年春同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饭店开会时被捕,2月7日在龙华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枪杀,同时遇难的“左联”成员有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史称“左联五烈士”。

  柔石于1926至1927年间任镇海县中教务主任。正值大革命时期的他在这里播撒革命种子。1992年春,为纪念柔石九十周年诞辰,学校建柔石亭以缅怀。

柔石亭碑记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宁海县人,“左联五烈士”之一。1926-1927年为镇海县中教员,旋任校教务主任。“四·一二”事变前后,积极支持并掩护革命青年。小说《二月》的创作同这段生活有密切的关系。1928年与鲁迅同创朝花社,“左联”成立后为执行委员。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为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
  今值烈士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我校建兹亭于昔县中烈士讲授旧址,并请其长子帝江同志题字。以缅怀先烈遗志且广大之。

柔 石 在 镇 海 县 中

  1926年2月的一天,镇海县立中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师,他年约廿四、五岁,高高的额头,清瘦的脸。他叫赵平复,担任国语课和音乐课,后来又任教务主任。

国语自编讲义 音乐自谱词曲

  学生们很喜欢听赵先生的国语课。他既用教科书,又大量自编教材。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风波》等佳作都编入讲义之中。他知识渊博,可备课从不马虎,上课时深入浅出,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往他住处请教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索性在寝室内开起小课来,学生环桌而坐,听赵先生仔细讲析。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写作,他现身说法,劝勉学生:“你们不要怕文章写不好,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疯人》,开始投了又退,退了又投,反复四五次,才得以出版。”在他的影响支持下,学校里出现了学生文学社团。
  上音乐课的第一天,赵先生告诉学生:“用音乐来涵养高尚的品性,音乐会使人崇高、活泼、快乐。”
  柔石不仅教唱歌,还白己谱曲作词。他创作的《工农歌》,学校规定每天早操前必唱,歌词是这样的:

青的山,绿的水,灿烂的山河;
美的衣,鲜的食,玲珑的楼阁。
全世界,农工们,联合起来啊!

  歌词简短有力,琅琅上口,大革命低潮时期教唱这样的歌,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气了。

巧施小计 掩护进步青年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公开反共,浙东各地反动势力抬头,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5月间,在一次镇海县各界代表参加的会议上,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李某透露要逮捕县青年运动负责人周浩然以及镇海县中学生骨干。当时柔石代表镇海县中出席会议,听到这个消息,便借上厕所为名,离开会场去通知周浩然,要他们马上避开。当周浩然走到鼓楼,迎面看见李某己经带领反动军警赶来,就机警地转身躲过。反动军警包围周浩然的家,结果扑了一个空。

创作《旧时代之死》

  1926年春,柔石从北京失学来镇海县中任教,那时正是反动军阀段琪瑞在北京天安门前屠杀北京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的时候,浓重的黑暗,令人窒息的环境,柔石感到内心的一腔愤懑无处发泄。他常常被痛苦纠缠着,他在教学工作尽心尽职的同时,开始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的创作。
  他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惊人创作进度表:每天7000字!
  在痛苦的精神状态下,他象着了魔似的,一气呵成,半个月就写完了上半部11万字的草稿。《旧时代之死》小说故事发生在1925年军阀统治的黑暗年代,写的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朱胜瑀生命最后八天的变态的心理。上部《未成功的破坏》写瑀因父弃世,失学又失业后,心情压抑,又得到母亲要他聘娶谢家女子的口信,心理发生变态,对房东女儿发生莽撞的举动,又因懊悔而身心交瘁,开始吐血只好回乡。下部《冷冰冰的接吻》写瑀回家后,因反感催婚,借住妙相庵以求清静,突传来谢家女因他拒婚而缢死噩耗,觉得自己杀了她,狂奔至谢家,在姑娘遗体作冷冰冰的接吻,并发了疯,服毒自尽。他的两个朋友认为瑀和其未婚妻是旧时代的牺牲品,商量要在他俩的墓碑上刻上“旧时代之死”五个大字。
  1929年,经鲁迅先生的推荐,《旧时代之死》由上海北新书局印行出版。小说封面上画着一垛古老的城堞,城堞上空悬挂着一轮黯淡的月亮。它象征着旧时代像重城和黑夜一样压在人们头上。

《二月》以镇海城关为背景

  柔石十分珍惜他在镇海县中的这段生活。傍晚,他常到镇海城内外散步,看到大小池塘上种满了荷花,微风过处,飘来缕缕清香,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又开始酝酿起新的小说来:
  把镇海城关镇叫“芙蓉镇”,把宁波市称做“海市”,将舟山的普陀山叫“女佛山”,将镇海县中学校叫作“芙蓉镇中学”……
每天,柔石把自己的新鲜感受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里。二年后,他终于把这段镇海县中生活经历的日记连缀成文,这就是中篇小说《二月》。
  《二月》是以1927年春的镇海城为背景的纪实小说。小说里的主人公肖涧秋极想有所作为,可是到处奔波,一无所获。他想超脱世俗到芙蓉镇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而芙蓉镇也并非世外桃源,它和旧中国所有地方一样,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肖涧秋同情寡妇孤儿,实行自由恋爱,结果却换来社会的讥笑和恫吓。孤儿的夭折和寡妇的自杀,使得他的人道主义归于破灭;阴险和嫉妒的倾轧,也容不得他和陶岚的恋爱。重重的矛盾和纠葛使他无法应付和解决,结果只好离开他原先充满幻想和希望的芙蓉镇而去了女佛山。《二月》1929年由上海春潮书局正式出版。
  由于《二月》大都是根据作者亲身体验之事写的,所以后来的研究专家把它看作是柔石的自传体小说。
  196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谢铁骊为拍摄根据《二月》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曾到镇海中学来查勘过。
  1990年,著名现代文学研究家丁景唐为撰写《柔石评传》,也来镇海中学考察过。
  2002年,上海越剧院编排《早春二月》,创作演出人员还来镇海中学体验生活。
  《二月》真的是柔石自传体小说?肖涧秋真的是柔石?这迄今仍然是留给人们的一个谜。

〔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柔石龙华殉难

  1931年1月17日,上海地下党在汉口路东方旅社召开秘密会议,讨论有关抵制王明错误路线问题,柔石等也到了会,不料被告密,一群特务把30余位与会者都逮捕了,接着从英租界强行引渡给中国反动当局,被押解到龙华警备司令部,并被钉上重达20余斤的铁镣。特务几次向柔石打听鲁迅的住址,柔石坚不吐实,而且通过狱中送饭人,秘密带出用铅笔写在碎边纸上的条子,要鲁迅赶快躲避,并告诉狱中的非人生活。鲁迅收到信后亲自拜访蔡元培先生请求援救,但为时已晚,南京当局己经给龙华警备司令部下了秘密处死的命令。2月7日晚上,看守所长带领十几个宪兵,每人一只手电筒,点一个名字,就用电筒照一下脸,空气十分紧张,点完名刚睡下不久,宪兵依次在牢笼中点名提人。柔石等23位同志被押到法庭,要他们在写着“验明正身,立即绑赴刑场枪决”的文件上盖手印。大家愤怒了,责问“我们犯什么法?”“这是什么法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同志们群起抵抗,法庭大乱。宪兵队长下命令,几个宪兵拖一个人,直拖到警备司令部旁边制造局的大烟囱下,乱枪响起,同志们纷纷倒下。第二天,监狱当局要几个狱中难友去敲下殉难者的铁镣,柔石身中10弹,血肉模糊。宪兵用车把尸体拖走,掩理在司令部外的荒野上。

鲁迅的悲愤

  鲁迅在避居地花园旅馆,从日本报纸上看到柔石等在龙华被枪杀的报道,惊得说不出话来。入夜,他睡不着,走出小屋,在堆满杂物的庭院中,悲愤地吟出了一首七律: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933年2月7日8日,在柔石牺牲二周年之际,鲁迅又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柔石。他写道:“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篇编入中学教科书的文章,成为讨伐反动、纪念烈士的经典。

浙江省镇海中学
admin@zhzx.net.cn
Copyright © 200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