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校师生读书会、梓荫花文学总社部分成员前往宁波市图书馆聆听镇海籍著名文艺评论家、上海三联书店总编吴士余主讲的《改变美国的二十本书》讲座,经历了一次美国文化精神的思想之旅。在吴先生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开讲前,他特别强调自己是镇海人,听说有不少镇海的听众,表示非常高兴。在讲座中,吴先生果然操一口非常浓重的镇海乡音。 讲座中,吴先生重点解析了“二十本书”中的六七本书。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先于《独立宣言》面世的政论性著作,围绕北美殖民地是否应该独立和对英战争能否取得成功的问题展开了雄辩的论述,这不单为独立战争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之后发表的《独立宣言》和北美走上独立共和之路确立了民主共和的纲领原则;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于1792年出版的《女权辩》,作为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对此后女权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书不仅颠覆了“女性应该附属于男性,而且被排除于公共生活之外”的传统观念,提出女性应该有独立工作之权、受教育之权、享受公民及政治之权,而且它也成为之后美国许多女权主义作家经常引用的作品;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美国奴隶道格拉斯自述》、比切·斯托(一译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阿历克斯·黑利的《马尔科姆·X自传》等具有反对歧视黑人的著作构成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一条思想链条,它们不仅为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制造了社会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也对美国的废奴运动、反种族主义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反映与批判美国社会现实的著作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安·兰德的《地球的颤栗》在美国历史上的阅读影响力仅次于《圣经》,它对美国在文学、哲学方面的发展影响深远,有人说不了解安·兰德就无法真正理解美国精神,就连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里森都是安·兰德的忠实拥护者,格林斯潘读了兰德的书,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主要缘于兰德倡导的新个人主义,这一思想也对美国精神乃至世界思潮影响深远。吴先生强调,这二十本书不只是一种从多角度对美国文化精神和人文意识的综合性探索,同时也能够为我们自身社会、文化的反思与建构提供良好的借鉴。他还提醒听众,需要用批判分析的眼光看待这二十本书,需要结合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有选择地继承。吴先生的讲座为镇中师生开阔了阅读视野,构建了一个新的阅读座标。《女权辩》等书的解读特别在与会的女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记者团林啸说,听后懂得了女权要争取,而不是抗争;要成为一个经济独立、有知识、懂得社会与生活的女性;女性应有独立的人格,而美好的品性与性别无关。也有听众说,二十本书中非美国人的著作也有三本,分别是《共产党宣言》、《梦的解析》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但它们无一不是对今日历史影响至为重大的作品。这说明文化需要有包容性,有容乃大。 上周五,郭天彪老师在第二报告厅为近200名师生奉献上了一场主题为《漫谈旅行》的讲座。郭老师结合近十年的旅行经历,谈“读万卷书”是偏抽象的阅读,而“行万里路”则是感性的阅读。“旅行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在小郭老师图文并茂的讲座和激情演讲中,师生们对“自由”和“信仰”有了更新的理解,特别是结合旅行实践,师生们深切体悟:“自由需要前提,自由亦需要实力”,自由同时需要慎独,自由更是拼搏后的奖赏。许多师生对这些观点也有了“新眼光”,与郭老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我校前段时间结束的“百家讲坛”中,周泉胜老师主讲的《中国近代领土之丧失》和刘竹君老师主讲的《湖湘文化与湘楚名人之张居正与湖北人的脾性》也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 (指导老师:胡能君、王裔萍、高培圣)
浙公网安备 33021102000405号